资讯详情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核心节点,广珠城际铁路中山站自2011年投运以来,始终承载着湾区西岸枢纽门户的重要职能,2024年6月,该站正式启动改扩建工程。本次改造不仅着眼于提升运输效能(实现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快速通联),更践行"站城融合"发展理念,打造集交通枢纽、城市客厅、商业服务于一体的TOD综合体,全面提升中山市在湾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01 项目背景
中山站是广珠城际中间站,为线正下式站房,其中站场规模为2台4线,车站设置侧式进站厅和桥下候车厅,车站最高聚集人数 2700人,设计高峰客流量为9991人/小时,属于中型铁路旅客车站。本次改扩建工程涵盖三大核心板块:
空间重构:在保留既有14150㎡站房主体结构基础上,新增10000㎡现代化站房,形成4台6线24150㎡的正下式复合功能布局;
流线优化:重构一层进出站动线,形成环站道路,旅客可以从东西站前广场进出站;
结构升级:拆除既有门斗售票厅,新建深江铁路站台站房;拆除南端无柱雨棚3跨,还建3跨站台雨棚,大雨棚采用钢网架结构,站台小雨棚采用钢框架结构,站房整体结构属于多层一般不规则结构。
改扩建示意图
本次项目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历史数据缺失:原站房站台图纸缺失,无法正常搭建BIM模型对扩建和拆改进行整体管控,传统测绘手段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施工窗口期短:车站运营特性要求外业作业必须控制在夜间"天窗期",单次有效作业时间不足4小时。
在此情况下,项目部引进了天宝耐特三维激光扫描解决方案,对中山站原站房、站台、钢网架、雨棚等部位进行整体扫描用于逆向建模。
02 项目实施
1、技术参数
扫描速度 |
高达1000kHz |
扫描范围 |
0.6m-150m |
距离精度 |
2 mm |
角度精度 |
<16" |
扫描时间 |
1分钟-6分钟 |
2、外业数据采集
在站房外立面扫描过程中,凭借X9三维激光扫描仪150m测程,轻松满足站台、雨棚等大空间测绘需求;2mm测距精度,完全满足项目精度需求。
而候车室及站台的扫描,凭借室内专用扫描模式,扫描1站最快仅需 50秒 ,配合自动整平功能,快速架站快速扫描,单人单日即可完成 4750㎡ 数据扫描,完全契合高铁站旧改施工空窗期时间短的特点。
扫描作业现场
同时Trimble FieldLink外业软件可自动配准、精化并生成配准报告,在平板上也可以实时查看扫描情况,对于缺漏的位置及时补缺,避免后期因点云缺漏无法建模和返工。
配准报告
3、内业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点云数据导入Trimble RealWorks内业点云处理软件进行去噪、分割,另存为rcp格式,通过Revit建模软件生成BIM模型,为既有建筑物后续的改、扩建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点云数据展示
根据点云Revit逆向建模展示
03 项目总结
见证改造变迁,留存工程记忆。此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中山站改造中形成的“空间数字化-模型可视化-施工精准化”解决方案,为老旧枢纽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同类项目设计效率提升40%,为智慧交通建设开辟了新赛道。
随着我国客运枢纽建设飞速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新型客运枢纽项目的应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使客运枢纽建设项目的设计更精准、施工更高效、管理更智能,奠定了客运枢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次天宝X9三维激光扫描仪在中山站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形成五大技术示范效应:
效率升级:较传统测绘方式节省75%外业时间,在单日仅有3小时作业时间的情况下,三天内完成中山站主体结构数据采集;
成本优化:减少返工率82%,避免二次进场产生的额外成本;
精度管控:建立"扫描-建模-施工"三级校核体系,结构安装误差控制在设计规范内;
安全保障:非接触式测量降低高空作业风险,单人单设备即可完成全部作业采集,人员投入减少50%;
数字资产:建立中山站数字档案库,实现数据一次采集永久可用。